一个企业家的创业之路成功故事

2024-04-23  3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互联网技术也得到了迅速提升,技术创新为互联网革新带来了契机,创业活动尤其是互联网行业的创业活动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参与到创业活动中的创业者越来越多。下面我就为大家解开一个企业家的创业之路,。

一个企业家的创业之路篇一

 交大铭泰从一个不足9平方米的地下室,只有4名员工的不起眼的小公司开始创业,在短短几年内连跳3级,如今成为总资产超亿元的,以开发、销售技术创新性强的翻译软件(东方快车)、播放软件(东方影都)和网络软件(东方三王、东方虹)而被业界誉为?东方三强?的大型旗舰式通用软件企业。交大铭泰的****何恩培,也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在软件业界更加引人注目。

 从1997年开始,何恩培带领公司从一个4名员工的?小蚂蚁?,发展到拥有亿元资产的?大象?。他既有从商的智慧,也有科学的头脑,中国翻译工具软件市场首选品牌?东方快车?就是出自何恩培之手。

 如今,交大铭泰(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创造了三个第一:国内第一个通用软件上市公司、亚洲首支?信息本地化概念股?、2004年香港股市第一家上市企业。

 何恩培经历了数次波折,成功地完成了他亿万富翁之路。

 大学时开始?地下创业?

 出生于四川大竹县的何恩培1988年考入华中理工大学固体电子学专业,1992年被保送本校续读研究生。由于他出色的毕业论文获得特等奖,而被国际工程师学会吸收成会员并列入检索中。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被保送没几天,何恩培就带着几个同学承包了武汉著名的电脑一条街上的武汉高科公司系统工程部,开发电脑印章系统、电脑免疫系统。他的第一笔投资是1000元,是向父母借的。

 那时的高校还没兴起?创业潮?,学校也不允许学生?不务正业?,何恩培和他同学的一切活动都是偷偷摸摸?地下?进行的。一段时间后,生意开始盈利了,他们又滚动投资,生意越做越红火。一年多后,他们共赚了23万元。他们用这些钱到处考察,参观展示会、联系企业

 初涉商场就获得了成功,何恩培感受到了创业的莫大快乐。

 1995年研究生毕业时,学校决定保送何恩培去日本读博士,何恩培婉言谢绝了。他认为,所谓人生智慧,首先表现在抉择之中。研究生毕业后,何恩培先后在深圳华为、珠海南科工作过,踏实肯干的他,半年后就成了公司的高级主管之一。1996年,何恩培被珠海市评为?珠海市优秀中方干部?。

 在别人看来已然功成名就的何恩培却丝毫也不满足,他还有更大的梦想。1997年,何恩培毅然放弃了已拥有的优越生活,来到北京的中关村,在一家软件企业任副总经理。一年后,他决定自己组建公司,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1997年9月,何恩培在北京的一个地下室里与4个志同道合者谈了整整一夜。当地平线开始泛白的时候,一个新公司诞生了,这就是北京铭泰软件开发有限公司。5个人倾其所有,凑了15万元。由此迈出了何恩培亿万富翁的第一步。

 善心助他一臂之力

 铭泰公司成立后,主要从事研究、开发及销售四大系列软件产品,其中以翻译软件为主,其余则包括信息安全软件、互联网应用软件及娱乐软件。1998年6月,何恩培从实达集团引进600万元资金,开发出第一个产品《东方快车》,并将公司更名为实达铭泰(北京)软件公司。说起那段快速发展的日子,何恩培最不能忘怀的是那场?《东方快车》生死战?。

 在《东方快车》出来之前,南京月亮公司在汉化翻译软件市场中独占鳌头,该公司的《使汉化专家》在这方面是老大。怎样才能让《东方快车》一炮打响?经过慎重考虑,何恩培决定与《即使汉化专家》叫板。第一步他采用了?三个一?战术:集中火力猛攻一个媒体即《电脑报》,因《电脑报》在IT圈是发行量最大的报纸;集中精力领一个城市即北京,北京作为中国IT大本营,其软件销售量占全国一半以上;搞活一个代理商即?联邦?,因?联邦?是软件销售的主渠道,占整个中国软件销售的40%左右。与此同时,他还参加各种展示会,并让消费者当场感受、免费使用自己的产品。[Page]

 《东方快车》的销售势头越来越好,并冲到了销售排行榜第一。这下,南京月亮公司慌了,赶紧在技术上升级,但为时已晚。最后南京月亮公司采取了降价策略,何恩培的应对措施不是让自己的产品跟着降价,而是另辟蹊径。恰在这时,中国遇到了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

 何恩培决定抓住这一契机,展开一场?洪水无情人有情?软件义卖活动:凡是在中国红十字会捐款10元以上的人,凭捐款单都可以48元买到一套原价160元的《东方快车》软件,比《即使汉化专家》还便宜10元。这样既援助了灾区,又给了消费者以实惠。

 《东方快车》知名度大升,一举成为中国翻译工具软件市场的首选品牌。谈起这段往事,何恩培深有感触:是善心让我占有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当然,后来的道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99年,何恩培遭到了一次重大的失败soyou网的项目经营失败。这个在互联网第一轮投资浪潮中的兴起而又破灭的梦幻,让何恩培感到可惜。何恩培说:?当时这个网络项目停掉后,企业200多名员工被裁,类似于?壮士断腕?。?

 但是,遭遇失败的何恩培并没有一蹶不振。凭借在翻译软件方面的专业知识及资源优势,自觉在个人软件领域已经做到了顶峰的何恩培,于2002年4月从上海交大引入1000多万元,将公司重新更名为交大铭泰(北京)软件公司。2004年1月9日,何恩培以优良的业绩促使交大铭泰在香港创业板上市。随后又更名为交大铭泰(北京)信息技术公司。

 做好团队的一面镜子

 一个企业的领头人往往要比别人看问题要看得高,看得远。1999年,何恩培提出团队每一个管理人员都必须具有三个顾问,第一个必须是行业的老大;第二个必须有一个不在自己行业;第三个至少在某一方面有特长。这样,在管理团队有10个人的时候,那实际上就有30个人参与管理,这样可以把各种思想先经过顾问放大,回来再缩小,取其精华。

 ?我们不是学习MBA,而是通过请顾问在实战中学习,我们团队的创新能力来源于这种机制。?何恩培说。

 谈起成功的管理秘诀,何恩培说,他在企业里扮演的是一个?导演和教练?的角色。?作为领导者,当大伙热火朝天干活的时候,你要提醒他人方向可能要调整一下;当大伙在埋头苦干的时候,你要要求他们更换一种方式;在大伙某种工作方式不对的时候,你更要鼓励大家探讨一些新的方式?。何恩培认为自己最擅长做团队中每个人的一面镜子,做一个交流者、沟通者。?

 在这面镜子的照射下,交大铭泰的团队成为一个稳定的团队,人员自创业以来基本上没什么变化,同时团队在企业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最初在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他们敏锐地发现,人们的学习能力不可能一日之间就能上升,但是信息量和信息的交换速度却是飞速上升的,这时必然需要一种工具,于是他们抓住机会做了《东方快车》翻译软件;在2000年互联网步入发展期的时候他们提出了?I软件?;2003年交大铭泰的团队又提出了东方翻译工厂的概念。

 作为一个领导,何恩培认为首先要有能力带领团队不断开创新的天地,这是所有事情的核心。一个团队存在的价值和原因,不是金钱,而是共同的新的希望和理想。作为领导者就是应该让团队具有这个能力,要每个人懂得如何去做,要不断地交流。

 处事细腻周到、思考全面和深入也是何恩培性格的一大特点。他说:?为什么这些年我的挫折少一些?就是因为比别人多思考百分之一到五,做的每一件事都有120%的准备。每一次商战,我会把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和应急措施预先想好。有一句话叫"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而千里长堤也是靠一个个小细节筑就的。哪一个小细节被忽略,可能就会功亏一篑,坏了大事。?[Page]

 坚持,忍耐,宽容,细心,有人情味,这些并不深奥,但真正做到是很不容易的。何恩培高就高在这里:别人不一定能做到的,他做到了,所以他获得了成功。说何恩培有人情味,就表现在他非常注意培养下属,给他们提供各种机会,帮助他们,使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而这也正是他最欣慰、最快乐的事。

 ?变脸?成就跨越式升级

 35岁的人基本定型,但何恩培却在不断地变化。

 在2月25日举行的?交大铭泰2004年战略发布会?上,何恩培特邀川剧变脸大师表演了变脸绝技,令在场记者大饱眼福,也深刻领会了何恩培的企业变脸技法。

 何恩培领导的铭泰公司,7年不到,更名三次!最早叫铭泰科技;1998年更名为实达铭泰;2002年更名为交大铭泰(北京)软件公司;2004年香港创业板上市后,又更名为交大铭泰(北京)信息技术公司。

 当然,铭泰?变脸?并不是为了变脸而变脸,那是适应环境的结果。铭泰每一次的更名,何恩培都会给出充足的理由。第一次?变脸?是因为实达集团的介入,也因此确立了铭泰在翻译软件行业中的领导地位;第二次?变脸?是因为上海交大的介入,也因此铭泰在技术储备、资金储备、人才储备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第三次?变脸?是因为交大铭泰在香港上市后,希望铭泰在业务模式、服务客户、战略规划等方面有一个变化,将铭泰的企业特征从纯粹的?软件?领域,拓展到?信息技术服务?领域,显示了铭泰在信息本地化领域不断进取的雄心。

 伴随着公司名称的变化,铭泰的业务模式也经历了三种转变:第一个转变是从早期的以个人用户为中心转变到以企业客户为中心;第二个转变是从提供产品为中心转变到以提供服务和解决方案为中心;第三个转变是从以技术和产品为中心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

 ?我小学的时候想当飞行员,初中、高中想当老师,大学一年级想当科学家,毕业后想当一个企业家。?何恩培坦率地说。

 何恩培举例说:?我们要不断地自我否定,光盘和闪盘否定了磁盘,互联网否定了单纯的软件市场,服务否定了单纯卖软件。如果团队不能带领企业从胜利走向胜利,从一个平台走向另一个平台,那注定会失败。这就是中关村很多公司消失的原因。?

 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不变是暂时的,变化才是永恒的。?生物界是这样,企业界理当如此。何恩培有着远大的雄心壮志,谈到今后的发展,何恩培说是:?立志使交大铭泰成为中国和亚太地区最大的信息本地化供应商,做翻译行业的联想和戴尔,2008年做到销售额10亿元人民币。?

 何恩培面对媒体坦言:?在高科技领域,如果说20世纪是人类生产梦想的世纪,那么,21世纪必将是人类实现梦想的世纪。当千百年的梦想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变成现实的时候,我们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会感到无尚光荣和自豪。?

一个企业家的创业之路篇二

 从哈佛商学院出来的MBA经济大师,也不尽然能够在世界经济史上独行天下,书写传奇色章,不一定能在在交易场上捭阖纵横无阻,而往往,世界上很多知名的企业家、经济大家出身微寒,曾栖于陋室,隐于草根,古今中外,不胜枚举。如果需要在这里对这个问题下一个定义和结论的话,请我们看一下街市之中营生的湖南人,您就可以大概知道民间最伟大的MBA经济大师在哪里。

 繁华的广州市,幽静的天河公园,高雅的波波球酒窖里,我对面是一位多年的朋友,湖南人祁东人,二十多岁,做不少生意。因家里贫困,小学毕业之后辍学,属于大字可以认识几个,小字一窍不通的人,用通俗的说法来形容,是过马路可以认识红绿灯标志的人,但是这不妨碍他如今拥有几百万的身家,用他的话来说是,天都不帮自己,只有自己救自己了。

 最初,这个湖南人流落在我们市街头,在街边铺张塑料纸摆卖一些小花饰换来两餐饭,摆卖了两三年之后,在百货街上租个小小的铺面,四五个平方,原来是修单车的地方。不过短短的四年时间,他已经过上令人羡慕的生活,而且那一条百货街上,四五十个店铺,都是他们祁东亲朋好友开的,本地人开的店一个接一个倒闭,最后一个也没有剩下。

 一个二十多岁,没有读多少书的年经人,身家能够达到几百万?

 一个市最繁华的百货街上所有的铺面全部是来自同一个村的人开的?

 一个市90%以上的百货批发零售生意被同一个村的农民垄断了?

 他们就是在三四年时间内做到了!

 那个祁东人,他有了四五平方米的小门面之后,认为这个地方是做生意的好地方,于是他决定在这里长期做下去,从市场角度来看是?正确的选址?。

 接下来,他通知自己的亲朋好友一起来这边开店,他们在老家筹集资金,借遍乡邻村里,到这条百货街上看准时机把一个接一个店盘过来。这就是最典型的融资和资本运作。

 在销售中,他们店铺之间所标的销售价格是统一的价格,不管你走到哪一个店,都是一样的价格:你走进第一家询价时,30元一个,走到第三第四家也是30元一个,少于30元最低价格,就没有人会卖给你,最低价的统一控制,可以建立起消费者的购买信心,保障店铺的信誉,给顾客?原来讲不了多少价格?,原来确实是最低价的感觉。内部同行之间不杀价不压价,这就保障了他们的利润,他们通过内部关系网组成紧密的协作,这就是事实上的连锁。

 本地的百货店采购商品,只能是到周边二级城市的批发市场进货,一两个月才能去一次,在批发市场,拖把是一打12个销售,不拆散零卖,那么,本地老板买任何东西都需要按标准件进货,才能拿到批发价,这样他大部分现金被积压在库存里面,另一方面,这些商品很容易过时,他需要很长时间来消化,遇到不好卖的东西,他要卖个一年半载。但是,湖南人是如何采购的呢?每个月月末,就会有一个湖南人拿着一个本子,到各个老乡店铺去登记,收集采购单,收集回来之后进行汇总,随后,他们安排两个人去温州、广州厂家集中地进行厂价采购,包一辆十几米长的大车拉货回来。从采购环节来看,这凝聚了极高的智慧和商业操作手法,是最典型的连锁管理,统一的采购、批量的采购、统一的配送,他们的店铺事实上就是连锁加盟店。本地老板采购两万块钱货,物流费用是1000元,这台车不管是否装满,一出车就是1000元起价,而湖南人从温州到市里,运费是5000元,40个店铺,每家分单运费只有120元左右,一年下来每家平均比本地老板节省上万元的物流费用;本地老板去采购一次,要去一两天,吃饭住宿各种费用要五六百块,一年下来需要七八千块。而湖南人是每家轮流派人去采购,可能一年半载也轮不到他们家一次,两个人去采购,成本1500元,分单到每家是30元一家。从这里看,大家可以看得出,这个连锁组织的结构是何等的精妙!

 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一点,你去湖南人开的百货店里买东西,十有八九他会叫你等一下,他跑去他老乡那里拿个货过来给你看,别人的库存也是自己的库存,统一的库存,区别只是库存放在哪个店铺而已,这就符合了?库存调拨?的连锁管理范畴,本来他们采购时就是两三个商品这样报订,现在还可以整合资源调配货源,库存损耗就很少了。而本地人,基本上都是自立山头,自扫门前雪,与同行老死不相往来,在这种市场环境里竞争,你可以判断得出最后的结果:本地人很快被击溃,被收购,到后面,整条街的百货店都是他们那个村子的人开的。

 这种商业组织对于民间传统操作来说,只能用精妙不可言来形容,这些文化并不是很高,没有学过很高深经济学原理,也不知道怎么叫做?市场营销连锁管理?,很朴实的中国式农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土办法,给我们上了一节高深的经济学课程。

 ?我现在的目标是在老家开一家波波球连锁酒窖?。朋友说,此刻,我才恍然发现为何我们相约交流的地点选在这个专业的红酒酒窖里。

 从地摊上走到了百货街,如今他想在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开起市内最好的红酒专营店。虽然他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但是,我觉得过不了几年,我们市步行街,很有可能到处都是湖南人开的红酒店。?虽然前几年我们做百货是挣了一点钱,但是这些钱挣得很辛苦,是一毛钱一分钱攒下的,投资红酒专卖店是我们经过长期考察讨论出来的结果,一是附加值高,二是属于朝阳的产业,其次是红酒这个东西不会像我们的拖把那样很快会贬值损坏,红酒储存时间越久,价值反而越高,对于我们来说,通过加盟,使用别人成功的经验和品牌,结合我们终端的优势,应该可以很快的做起一个市场!?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一个企业家的创业之路

 创业者每一个都渴望着成功,那些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也在不断地激励着他们继续前进,不要放弃。下面是我整理的有关于成功人士创业故事的全部内容了,希望能够帮助你们!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1.阿里巴巴CEO马云的故事

 不平凡的少年

 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12岁时,我对学习英语产生了兴趣。每天早上,不管刮风下雨,我都要骑车40分钟,到杭州西湖旁的一个小旅馆去学英语,这一学就是8年。那时,中国已经逐渐对外开放,许多外国游人到杭州旅游观光。我经常为他们充当免费导游,带他们四处浏览的同时练习英语,这8年的学习深深改变了我。外国游客带给我的知识和从老师、书本学到的很不一样,我开始比大多数人更具全球化的视野。

 另一件使我发生根本改变的事发生在1979年。我遇到了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的家庭,这家有两个小孩,我们一起玩了三天,后来变成了笔友。1985年,他们邀请我暑假到澳大利亚去,我于是7月份去了那里,住了31天。在我出国之前,我以为中国是世界上富裕、幸福的国家。当我到了澳大利亚,我才发现,我以前的想法并不正确。

 屡遭挫折

 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我高考考了三次,才被当时杭州差的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录取。在大学里,我有幸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后来还成为杭州大学生联合会主席。但那时,我的未来基本上被圈定在了中学英语老师。毕业时,我成为500多名毕业生中唯一一位在大学教书的教师。我的工资是每月人民币100至120元,相当于12至15美元。

 在5年的教书生涯中,我一直梦想着到公司工作,比如饭店或者其它什么地方。我就是想做点儿什么。1992年,商业环境开始改善,我应聘了许多工作,但没有人要我。我曾经应聘过肯德基总经理秘书职位,但被拒绝了。

 接着在1995年,我作为一个贸易代表团的翻译前往西雅图。一个朋友在那儿首次向我展示了互联网。我们在雅虎上搜索啤酒这个单词,但却没有搜索到任何关于中国的资料,我们决定创建一个网站,并注册了中国黄页这个名称。

 我借了2000美元,创建了这个公司,当时我对个人电脑和电子邮件一窍不通,我甚至没接触过键盘。这也是我为什么说自己是盲人骑瞎马。我们与中国电信竞争了大约一年,中国电信的总经理表示愿意出资18.5万美元,和我们组建合资公司。我还从来没见过那么多钱。遗憾的是,中国电信在公司董事会中占据了五个席位,而我的公司只有两个席位,我们建议的每件事件他们都拒绝,这就象蚂蚁和大象搏弈一样,根本没有任何机会。我决定辞职单干。那时,我得到了来自北京的一个offer,负责运营一个旨在推动电子商务的。

 创业梦想

 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我的梦想是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公司。1999年,我召集了18个人,在我的公寓里开会。我对他们讲述了我的构想,两个小时后,每个人都开始掏腰包,我们一共凑了6万美元,这就是创建阿里巴巴的第一桶金。

 我想建立一家全球性的企业,因此选择了一个全球性的名字。阿里巴巴很容易拼写,而且《一千零一夜》里芝麻开门的故事家喻户晓,很容易被人记住。

 当时,阿里巴巴基本上是一个三无企业,无资金、无技术、无计划,但我们终存活了下来。我们每一分钱都用得非常仔细,公司的办公地点就选在了我的公寓里。我们1999年从高盛获得了资金注入,2000年又从软银获得了投资,公司的规模开始扩张。

 我们能取得的地位因为我相信一件事:全球视野,本土能赢。我们自己设计业务模式,我们主要关注如何帮助中小企业赚钱。我们从不从美国拷贝经营模式,象许多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家那样。我们关注产品质量,我们一定要实现点击,得到。如果不能得到,那就是垃圾。

 我说阿里巴巴曾犯下一千零一个错误。我们扩张得太快,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我们不得不裁员。到2002年,我们拥有的现金只够维持18个月。阿里巴巴网站的许多用户都在免费使用服务,我们不知道如何获利。于是我们开发了一款产品,为中国的出口商和美国的买家牵线,这个业务模式拯救了我们。到2002年底,我们实现了1美元净利润,终于跨过了盈亏平衡点。自那以后,公司的经营业绩每年都在提高,现在阿里巴巴的盈利能力已经相当强。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2.中国首富李嘉诚的故事

 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李嘉诚三岁时,家道中落,后来父亲得了重病,不久离开人世,刚上了几个月中学的李嘉诚就此失学。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李家孤儿寡母生活艰难。李嘉诚是家中长子,不能不帮母亲承担家庭生活的重担。一位茶楼老板看他们可怜,收留16岁的小嘉诚在茶馆里当烫茶的跑堂。茶楼天不亮就要开门,到午夜还不能休息,小嘉诚也抱怨过自己命不好,甚至希望哪天日本鬼子的枪走火,把他打死算了。直到一次偶发事件,才使他不再自怨自艾。

 那天,因为太疲倦,他当班时一不小心把开水洒在地上,溅湿了客人的衣裤。李嘉诚很紧张,他等待着客人的巴掌、老板的训斥。但让他没想到的是,那位客人并没有责怪他的意思,反而为他开脱,一再为他说情,让老板不要开除他。

 没关系的,我看这孩子挺有出息的。只是以后要记住,做什么事都必须谨慎,不集中精力怎么行呢?

 李嘉诚把这些话记在了心间,之后,他把谨慎当成了自己的人生信条。久而久之,竟使他练出了一种眼光,一个人是什么职业,性格特征、生活习惯、为人处事,一见面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这一切对他后来的事业起到了很大作用。

 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随后,李嘉诚辞掉跑堂的工作,从塑胶厂推销员开始,一直了业务经理。三年后,20岁的他做好了准备,要大干一番。白手起家的他,在维多利亚港附近的一条小溪旁,租了一间灰暗的小厂房,买了一台老掉牙的压塑机,办起了长江塑胶厂。随后,经过反复考察,他认为塑胶花市场需求很大,于是大量生产,这为他带来了可观收入。30岁的李嘉诚,已成了千万富翁。正在塑胶花畅销全球时,李嘉诚却敏锐意识到,越来越多的人拥入这个行业,好日子很快会过去,如果再不调整,引起的后果不只是溅湿衣裤了。有人认为他太保守了,但他认为这是经商中必须具备的素质,那就是谨慎和预见性。

 随后他找到的是房地产。60年中期,内地的局势令香港社会人心惶惶,富翁们纷纷逃离,争着廉价抛售产业。李嘉诚正在建筑中的楼房也被迫停工,如果按当时的地产价格来算,他简直可说是全军覆没了。但他沉着应变,仔细分析局势。认为内地肯定会恢复安定,香港将进一步繁荣发展。在别量抛售房地产时,李嘉诚却反其道行之,将所有资金都来收购房地产。朋友们纷纷劝他不要做傻事,他说:我看准了不会亏本才敢买,男子汉大丈夫还怕风险?

 李嘉诚又一次成功了。70年代初,香港房地产价格开始回升,他从中获得了双倍的利润。到1976年,李嘉诚公司的净产值达到5个多亿,成为香港大的华资房地产实业。此后,李嘉诚节节高升,成为全球华人中的首富。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3.联想CEO柳传志的故事

 年龄:65岁

 创业时间:1984年创立联想

 第一桶金:汉卡

 在企业的初期状态,目标是一个暗藏的、朦胧的意识。因为你还很弱小,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企业还缺乏把握,无论你具有怎样的信心,目标对于初创企业至多是一个远大抱负,因而无法量化与明确。

 柳传志:做"倒爷"被骗

 1980年代初,计算机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

 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老帅柳传志在2月初复出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联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时候我出来,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柳传志自剖心迹,虽已年逾65,但激情不减当年。

 1980年代初,计算机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时任计算所所长的曾茂朝(现任联想控股董事长)也一直在私下里鼓励手下创立公司。已年逾40岁的柳传志主动提出了要创业,"我40岁的时候是因为前面没有路可走,所以选择了创业。"

 当年10月,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即联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组成三人核心成员,柳担任副总经理。曾茂朝将计算所的传达室交给柳传志使用,又给了20万元开办经费,还给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不受限制的招纳本所人员,可以使用所里的技术成果,员工可以使用自己原先在计算所里的办公室、电话以及所有资源等。

 虽然支持很多,但是从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几个月里,公司里令人头疼的是不知道去干什么。柳传志后来回忆,"当时实在是不知道要干什么好了,所以能干什么就先干着,哪怕挣点儿钱发工资也好。"于是,包括柳在内的所有员工都当过"倒爷"、"板爷",在中关村拉平板车去卖运动服装、电子表、旱冰鞋、电冰箱。

 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后来因为听说倒买一台彩电能赚1,000块,联想也跟着去做。当时有说法"骗子比彩电还多",尽管柳传志小心谨慎的叮嘱要看到电视才付款,他们也的确看到了电视,不过等钱汇过去,对方却消失了,联想一下被骗去14万元。公司一下子更加艰难。

 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为公司带来收入的各种业务几乎试了一个遍。其中重要的事情是将计算所倪光南主导开发的"汉字系统"带到了公司,成果产品化后就是后来知名的"汉卡"。当时电脑大部分靠进口,全是英文系统,必须装上汉卡,每台电脑经过改装后利润高达一、两万元。联想在6个月内至少销售出了100套,为公司带来了约40万元毛利润。

 曾茂朝的妻子,计算所研究员胡锡兰就在1985年的夏天从自家楼上看到了一个难忘的场景:烈日炎炎下,柳传志和李勤(现任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等人正在人拉肩扛,将一堆微机从大院门口搬进来,柳传志满头大汗,衣服湿透,而李勤把裤子卷到了大腿上,气喘吁吁。回想当日情景,柳传志后来表示,"我们第一桶金就是靠出卖技术劳力赚的。"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4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的创业故事

 在“唯出身论”的年代,宗庆后“旧官僚后代”的出身让他尝尽了人生的艰辛。16岁那年,宗庆后便被“安排”到浙江舟山去填海滩,一呆就是15年。1987年,42岁的宗庆后拉着“黄鱼车”奔走在杭州的街头推销冰棒,他发现做儿童营养液有很大的市场。然而此时的他早已错过了创业的最佳年龄,面对众多朋友善意的劝说,宗庆后显得异常固执:你能理解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面对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机遇的心情吗?十多年之后,由他一手缔造的娃哈哈集团成为了中国最大的饮料企业。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5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创业故事

 刚满15岁的王健林从四川绵阳来到东北,成了一名娃娃兵。每天背上10多公斤重的装备,在齐膝深的积雪中徒步40公里,每次拉练的总路程甚至长达上千公里。从军18年已经成为团职干部的他,却遇上“百万裁军”。创业初期没资历,没实力,说好的贷款却被银行放了鸽子,为了公司项目,他借过高利贷,甚至9天9夜没睡觉。人人都不想碰的旧城改造他敢接,刚做商业地产的时候,因为不懂,3年之间打了222场官司。就是这样一个一根筋的人,如今却是无人不知的亚洲首富。

 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才有的成果,现在的创业成功人士都是经过多年的沉淀,并且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看过以上的信息,大家对于创业有了更多的认识了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