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创业成功的捷径?

2024-05-07  4

最近看到一个有趣的话题,那就是一个公司春节休假越久,反应出这个公司的现金流状况越好。如果你打算去创业的话,一定要多关注一下这样的公司在做的产品和业务。

当然这只能当作一个笑话来看,因为可以休长假的背后有很多种可能,比如业务不好不急着开工,比如已经老板已经打算另起炉灶了等等。

不过这个笑话让我联想到了一个词:模仿。因此我还专门去百度了一个词,叫做模仿式创业。

概念很简单,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模仿并没有什么差别。

模仿型创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迅速进入市场等特点。这种形式的创业,对于市场来说虽然也无法带来新价值的创造,创新的成分也很低,但与复制型创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创业过程对于创业者而言还是具有很大的冒险成分。

创业者如果具有适合的创业人格特性,经过系统的创业管理培训,掌握正确的市场进入时机,还是有很大机会可以获得成功。

过年跟一个亲戚聊天的过程也让我受到启发,她的老板是华为的研发经理出身,因为本身有了自己的研发团队,找市场需求的第一点居然就是去看别人在做些什么东西,然后在结合自己的优势进行优化和改良,在国外做小型的产品发布测试市场需求之后,再到国内大批量生产。

跟最近重读《穷查理宝典》里面说到的麦当劳的案例一样,形成了规模优势之后,即使能够做出比麦当劳的汉堡好吃很多的小店,也永远无法与之抗衡了。

模仿型创业指的是创业者看到他人创业成功后,采取模仿和学习而进行的创业活动。但是,这个领域最好是你所深耕的领域,去找一个模仿对象,然后持续的去做,做到得心应手,你能够自由的输出为止,这比你自己摸索要好很多也快很多。

看来,成功的模仿从来都是一门学问。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基本都是模仿国外的模式,腾讯也不例外。

腾讯正是靠模仿国外的ICQ起家的。腾讯当年同行的很多优秀公司已经步入历史,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腾讯创业之初危机重重,不模仿一些已经证明成功的业务就活不下来。直到今天,腾讯身上依稀可见数家互联网公司的痕迹。

第一是选择模仿的对象。

一定要选择已经证明成功的有前景的“好东西”,同时要牢记模仿只是手段和工具,模仿的目的是创新和颠覆。但我最反对盲目创新,一定要谋定而后发。

被模仿者和模仿者是先发和后发的关系,先发总有预想不到的问题,后发可以研究哪些最适合我们发挥。在学习模仿先行者的基础上,有所取舍地创新。

第二是把握模仿的时机。

在进入一个领域的时机把握上,我们一般选择有第二者出现后,即一家开创者加一家跟进者,这表示这个市场即将启动。此时,我们一定要派几个人跟一下,一旦我们能看清楚,马上大部队跟进去,超第二,拼第一。

尽管这种理念有时会使腾讯贻误更好的战机,却保证了腾讯在战略方向上不会出现大偏差,这对于度过创业期进入发展期的腾讯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变幻莫测的互联网行业。

在创业氛围这么浓的深圳,我居然这么晚才体会到抄作业这件事情的好处,看来跟上学时候也没太大差别,与其冥思苦想得出错误的结果,如果先抄完大神的作业后,回去自己再好好琢磨。把打神这么做的前因后果揣摩透彻之后,你也离及格不远了。

基于创业效果的分类

基于创业效果,在组织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产出对创业进行了分类。

组织层面和社会层面都是负的创业行为属于失败创业,如破产了的污染企业;

组织层面为负而社会层面为正的创业行为属于催化剂式创业,如万燕VCD的创业,虽然失败,但催化出了中国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

组织层面为正而社会层面为负的创业行为属于重新分配式创业,如目前国内钢铁行业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组织层面和社会层面都为正的创业行为属于成功创业,如星巴克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休闲方式,戴尔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等,取得了企业、消费者和社会层面等的多赢效果。

社会应该赞赏成功的创业,而重新分配式的创业不可避免,同时催化剂式的创业更需鼓励。

基于创业主体的分类

根据创业活动的主体差异,创业活动可以分为个体创业和公司创业。

个体创业主要指与原有组织实体不相关的个体或团队的创业行为,而公司创业主要指由已有组织发起的组织的创造、更新与创新活动。

虽然在创业本质上,公司创业和个体创业有许多共同点,但是由于起初的资源禀赋不同、组织形态不同、战略目标不同等,在创业的风险承担、成果收获、创业环境、创业成长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两者的主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